今日,在進行工作之餘,特別花了些時間,與幾位夥伴聊天,
除了關懷,也想聽聽他們對自己的生活中有些什麼感受。

小毅,
我們從一句「你是哪裡人」開始對話起來。
嘗試著從他的生活作息、生活的困擾中去拼湊他現在對周遭環境或是對自己感受的描述,
即便他花了時間、認真的思索著,
即便在一旁等待著、試圖引導著,
而他所說最大的困擾「亂想」,

還是無法說出一個具體、實際的事例。
對於「擬象真實」的理解外,

這樣的對話經驗相當少、難得;
只能試圖從與夥伴們對話、乃至於聆聽他們生命故事的過程中,

試著去體會的。

從幾天前的《不一樣的姿態》去回顧,能了解這樣的陪伴或許耗時,
但腦海中浮現小毅認真的眼神和表情,
感受他那專注的、信任的態度,就覺得這是件有意義的事。

只是,不僅在生活經驗的運用、連結上,
連在符號的轉換上,工作者也必須有意識、有覺察的去調整。
像皺眉頭、反應不知道,都是一種訊號;
國語、台語也許僅是語言上的變換,
生活經驗中熟悉的詞彙用語如能適時舉用,
既可以拉近彼此距離又可以增加對話者的興趣和專注。

小葳,除了關懷家裡的弟媳生了沒、代工進行的順不順利,
今天特別問了問她對於過去就讀綜合高中的想法、期待,
她的回答是「沒有」、「就不想念」;
又提到,對於在高中階段,對於同儕互動、人際關係的狀況,
她說「沒有跟同學互動」、「坐校車回家也沒有跟其他人說話」。
對照小葳過去的經驗,來看現在來中心的情形,
葳其實滿願意分享或陳述家中的點點滴滴、對於流行商品的關注,
只是她較為被動,但並非不願意分享。


回憶著與兩人的對話,不同的情形,也各有不同的收穫。
拋棄客觀的、歸納式的理性思考邏輯,
才能漸漸的貼近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生活軌跡。
尊重每個生命不同的樣貌,也許,就是這樣的過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