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心圓的大小、老少,每個人的背後都是一段故事、

一個家庭、一個已然成形的循環系統;

許多次,不管是狀況好或壞、時機對還是差,

我們都一起面對著像是工作、親職互動、人際溝通、

個人焦慮或擔憂...等,好像可以從細微處發現:

我怎麼又出現同樣類似的狀況?

我該怎麼面對?我可以怎麼做?

但當局者迷,很多還是旁邊的人提醒著才會發現。

 

其實,每個主體如我們自身,面對自己的循環,

仍然是保有覺知的、只是主體是否能靜下心來去看見;

但重要的是後面的「如何看待」、接著是「如何因應」。

常常聽見的是,「老師/社工,我該怎麼做?」,

但事實上,即便是已經遭遇到同樣類似的議題好幾十次、

好幾百次,常言是「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何以自身無法跳脫問題之外、去看待問題?

也許,面對問題不僅是要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

還有面對問題的「感受」如能不能整理確認自己的感受、

能不能去接受那個感受甚至是擁有那個感受的自己,

也方能確認出主體面對、看待問題的態度和角度,

爾後才能有接下來去開展出行動。

不過,經常在確認統整感受那部分就會有人放棄了、逃避了,

或是在已確認出自身感受而無法接受/認同感受的也常常可見;

那麼他們便勢必仍得沉浸在同樣的循環之中,

一次又一次的面對,直到循環輪被打破、又或是死亡方休。

 

在中心,不論是面對問題或在一旁觀看問題的,

都有自己的循環,也就形成了好多的、各自的循環圈;

我們都在每次的問題來臨時、每次的循環靠近和交集時,

看是否能藉由討論、分享、爭吵、靜默中從而去抓出,

屬於自己的、屬於彼此類似的、又或是不同於以往經驗的

循環模式,以讓自己跳脫出那個惱人的、難以言喻的情境。

 

因此,共同去找出許多的、各自的循環的停滯/停頓因素

像是類似在尋找眾多數字中的最大公因數,

而這也是中心的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訓練、休閒活動、團體活動等

最大的功課和目標,為的就是讓主體可以突破心理的、經驗的

框架和循環邁向適應良好的復元之途。

古有明言「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哪麼我們一同工作、

一同生活,一同要找出那循環交集纏繞的最大公因數,

必定會有更多新的、清楚的發現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