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面對就診、面對工作,

中心從一開始的陪同討論、連結嘗試、到學著獨自完成,

讓學員能夠從需要完全的協助、部分的協助到完全的獨立,

不外乎是讓每個人都能夠自行打理生活中大部分的事務;

更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是真正地為自己的想法發聲、

確認自己想達成的、為自己的決定行動再到承擔之後的結果。

 

但是,這些過程並非都是平順的、輕鬆的、預期的,

多半也都是伴隨著複雜的、逃避的、忽視的、恐慌的心情在度過的;

還沒有想那麼多?

都是爸媽在協助的?

沒有意願嘗試用別的方式?

面對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有些人會用上述的念頭去看待,

那些都說明一個人用習慣的、固定的、覺得不用擔負責任的方式在生活著,

看似有個人想法,但不代表她/他看到自己的僵化、缺乏彈性、和害怕等情緒,

當然,便難以再進一步地討論其他可能的方式、接著做出決定、

或是表達自己在過程中的種種情緒。

 

這是與至秦小姐對話的觀察。

在與她經過了好長時間的互動,關係也存在了一些信任,

只不過,卻還是在工作、醫療、人際上進行著來來回回的「邀請-婉拒」;

觀看的,自己是否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回應和相處,

如何能讓關係更深化,家庭的互動和觀念對於她有什麼樣的塑造和脈絡...

這一切都是對於關係的摸索、情感交流的過程。

儘可能的,尊重她的意願、再更了解她的生活脈絡,

出自於內心的關懷去相處,如提醒中午要用餐、肚子痛要不要吃胃散之類的。

 

不僅是揣摩她的心,嘗試各種方式去了解她、與她體驗和找出別種彈性的方法,

其實我們彼此都是一同面對、經驗「嘗試」的挑戰;

不預期會有多麼重大的進展、不預設她會有什麼表現,

這樣長期的相處就是關係建立的目的了。

或許,方法或是答案也會在那過程中產生~

 

另外,阿容姐出院後也回來中心走走看看,

今天提到了自己騎機車與汽車擦撞、

覺得自己的用藥太重甚至沒有什麼效果等等;

除了看見彼此的關係一直都在,也看見她願意面對「嘗試」,

不論是更換看診醫院或是主治醫師,至少,

她表達出「挑起對自己用藥、生活的責任」的訊息,

比起做出「打包住院」的選擇來說,她已有一些體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