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要先說的,是關於對話;

或許當我們欲用文字或是語言呈現關係、呈現互動,

並不容易完整、也有可能因為情緒而讓原有的目的或議題偏離,

但是、但是、但是,不曉得大家是否有觀察到:

何以我們會希望當次的對話就會有一個結果、或是轉變或是妥協?

為何不論是事情或人員的協調互動都必須要有一個共識?

 

對話,不單單是討論功用而已;

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現態度、確認對方言語意涵、澄清彼此期待、

述說自身的情緒反應......

如果只是單方面的陳述、說明,有可能是種傾吐;

如果只是雙方各自釋放、強調情緒感受,有可能會形成僵持;

如果只是彼此為了利益而攻擊對方的缺點,可以預期是一場謾罵。

對話不僅僅是說話這件事,

還有觀看對方的言行舉止、獲悉其情緒反應,

也觀看自身的情緒反應、給出回饋,

並進一步嘗試理解對方的處境、脈絡、態度、想法,

在接納包容、排斥拒絕、逃避等反應做出選擇。

 

猶記著聆聽阿倫陳述與工作者不舒服的感受、對關係的疑惑,

嘗試給出了一套類似機制、流程的說詞,

為的並不是讓其以為對話是SOP(標準化作業流程),

而是一種重視關係經營、辨識彼此態度、澄清疑惑誤解的過程,

因為某些話題誤解開啟對話、各自論述、澄清態度或用語、

說出自身的情緒感受、確認自身/對方的狀態回應;

當然,這些在對話中的每一種互動機制,

不見得會導致我們預期或想像的結果、不見得都會是愉悅順暢的歷程,

但話說回來,對話也是互動的一環,

個人的態度的調整、彼此關係的遠近、問題的解決,

本來就是不能掌握操縱的,

對於對話的結果本就需要擁有更多彈性、接納,

比如說,對彼此言語給出的態度,可能會有主觀意識、情緒感受的影響,

如果沒有能夠適切的澄清、回饋,

對話很有可能就卡住、沒辦法再繼續下去了。

就是這樣來來回回的過程,我們才得以觀看自己、對方在言行的一致性,

理解後包容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應對,

最後再確認彼此的關係互動和距離。

所以,可以說我們在對話中穿梭,

在其中確認關係、維繫關係、甚至是結束關係;

唯有開放、真誠、一致的態度和對話過程,

才能夠讓我們學著跟自己相處、學著理解他人,

進而與他人認識、建立關係。

 

對話,並不是單純只是為了目標性、目的性,

他的精髓在於其過程,在中心每一天生活化的互動中,

皆能觀看到對話明顯能拉近距離、確認彼此關係;

形成、維持對話的關係能看得出一個學員在團體中的進步轉變。

回到初衷,關係建立、形成對話皆是一個個體的意願、行動展現,

對話的關係需要意願、耐心,

雖然不能夠立即產生化學效應,

卻能夠在這之中觸發、帶動雙方彼此的能力、意願,

有時甚至遠遠超出我們原本對於對話的期待和想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