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聽到我們的伙伴說誰對我比較好!所以我決定都去找他~

你們都不聽我說話,或不順我的意!

我們也時而聽到許多伙伴在關係中被管這、管那,自己感到厭煩~

頻頻抱怨工作者的不是!

又或者,伙伴們說:我其實只是想單純的坐在你身邊,因為你願意傾聽~

我們發覺每一個人在交朋友的態度上,並非都懷抱著目的性!

真的有些人,只是單純而直接而是他把你當成是朋友!

但我們卻誤判形式關係,把關係賦予在工具性或交換上的手段

於是Eric Berne把人的溝通形態區分成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兒童)

每一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這三種互動的角色存在

只是比例上的不同、彼此相互對映的方式也不一樣

另外一種溝通互動模式則是由Virginia Satir用自己與他人為考量

交錯出四個不同的人際溝通互動向度的面貌風格與樣態

我好、你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每一種互動方式都意味著自己與他人互動的行為慣性

只是我們未必覺知的到,除非浮上意識的層次

我們才有可能的進到感知的系統

在真正的人際互動中感知到衝突相謬,並意識到要逐漸修正自身的慣性

那麼人際關係中他人對我們的真誠開放、言行一致的檢視

則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

也就是說:我們時刻都在保持對他人言語及行為的觀察

作為關係信任和開放程度的參考依據!

更重要的是,我們根據這樣的依據來決定他人和我之間的距離

也限縮了自身在社會關係能夠獲得支持的程度與取得資源的能力

所以,我們自問:誰聰明、誰愚笨?!誰獲得了長久的友誼?!

誰能夠安定自在的過生活,這不才是人生應該真正追求的境界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