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著週誌,總會儘可能針對每一個學員的狀況、語言,

用最簡單、白話、單純的主題回應;

而阿萍在寫週誌時,我們有段對話是這樣子:

「我看完了。」

『妳看的懂嗎?』

「看不懂~」

『恩...那我解釋給你聽。』

 

平時表面阿萍看來很積極,對中心的環境和做菜的步驟等熟稔,

但是再仔細去觀察,其實她對於文字的認識、理解,

並沒有表面上看來的厲害。

不僅是她,建姐也是一個例子。

建姐常說她認識律師、店家朋友等,

對於菜餚的烹煮也像是粉有經驗,

說家裡有做過、或看過雜誌介紹、還是朋友分享過...理由是千百萬種;

但真問起些細節、該怎麼做,又吱嗚說不出來。

 

想起了蟹老闆說的,

「我們能夠說的不如我們想到的多,我們能書寫的又不如我們說的那樣多」

書寫、言語表達已經存有這樣的落差,更何況是言語和行為表現之間;

因此,更需要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書寫的時候、做菜的時候,

仔仔細細地去體驗每一個步驟、過程,

況且,每個人的記性、能力不同,

依照自己的狀況、興趣去加以練習、嘗試,

我們或許可以將某些事情做到一定程度的品質。

 

再者,我們觀察別人、觀察自己,只是表面上、片段地認為自己懂了,

那都還只是當下的、局部的、暫時的「知道」,

不代表是真正的「理解」、「吸收」、「熟練」,

更可以凸顯不論是在自我照顧、就醫回診、人際溝通、做菜烹飪各方面,

反覆調整、修正是必要的,

也是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壓力因應、問題解決模式的一個過程。

 

姑且不論我們的能力、知識水平、生命經驗有多大的落差,

要達到還是接近「知行合一」的狀態,

都是要每個主體有了意願、產生負責的行動,才有可能做到;

這些正是我們在社區中工作嚐試傳達的一個概念,

也是一種證明,讓每個成員願意為自己的生活、人生負責且行動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