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探險家到南美的叢林中找尋古印加帝文明的遺跡,他雇用了當地人作嚮導

前三天那個嚮導脚力過人,健步如飛,探險家只能氣喘吁吁地跟在他後面;

到了第四天,這個嚮導突然不走了,令探險家惱怒不已。

經過溝通才知道,這里自古以來就流傳着一個神秘的習俗,

在趕路時,他們會竭盡全力向前衝,但是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

嚮導說:“走慢一點,休息一下,是為了我們的靈魂能追趕得上疲憊的身體。”

 

時常看到或聊到,學員在體能稍有恢復、精神狀態較為平穩、

對自己過去的能力存有肯定的狀況下,便會迫不及待地提及:

「我想找工作、去工作」、「希望可以賺錢」。

是的,社區復健是在精神醫療體系和社會環境中過渡的場域,

卻不希望學員依賴、躲避始終要回歸社區生活的課題。

 

故事中的趕路,比擬是參與復健、職訓、過渡性就業、甚至是兼職或全職工作,

即使要往前衝刺,仍需要有適度的喘息、調節、排解,

好比我們在自主團體中強調的,身體、精神、心理三方面是否能調和一致、平衡,

就像是讓我們的靈魂能夠追趕上身體的步調般,

就像是我們心中所想的、態度,和自身的語言、行動是一致的,

能夠尋求協助、解決困難或壓力事件引起的情緒、從同儕/朋友身上獲得支持,

這些都是健康照護、人際互動、穩定就業的基礎。

 

以小玉為例,她正接受餐飲的丙級執照的職業訓練,

已通過考試獲取證照,但尚未結訓;

有想法的她為了能在結訓前找到工作,早已不斷地在東海商圈應徵餐飲業工作,

雖然仍沒有找到,但從她尋求兄姐的協助、打電話請我幫忙的積極態度,

看見她提早讓自己面對生活、工作自主的課題,

即便結果未知,但她知道尋求資源協助、尋求情緒上支持的表現,

值得肯定的是,她至少會是個「問題解決的專家」,

進而從中找到「趕路三天、休息一天」的絕竅。

 

而我們自己呢,是否有察覺到,靈魂跟上的身體的腳步了嗎?

還是,驅使身體的意識早已將靈魂拋在腦後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