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喪失了自我的疾病…

自己就是自己,這麼理所當然的事,他們卻對此喪失了自信。

因為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也變得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相處。』

「住院醫生PGY」漫畫中有這麼一段對思覺失調症的描述,

很直白、很簡單,也點出當我們對「自我」失去了掌握、了解,

那麼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如生活自理、人際互動、

溝通表達都會亂了套,

沒有辦法確定這一切是否能恢復、或是會變得更糟。

 

另一句話提到,

「所謂的精神障礙就是在和他人相處這件事上有所障礙」,

看來雖然表面上很符合字面的邏輯,

但不代表僅有精神障礙者是唯一和他人相處有障礙的族群,

以中心的經驗來看,學員在人際互動中怡然自得的人也尚有之。

 

不過,『精神科每種症狀的種類、程度都不一樣,

其中許多是足以負起自我行動責任的人,

把這些全部用「精神病」來帶過為免太籠統』,

這個觀點,以「復元」的角度來說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不可能以「疾病」就想輕易躲避身為一個主體的責任;

除了文化、宗教、不成文規條的影響,

我們對於「人與人相處」這件事其實

也與思覺失調症的態度、了解有很大的關係。

或許是因為腦部傳達物質發生了異常,

但那部分仍尚未經過相當嚴謹、完整的研究證明,

並無法完全說明「和他人相處這件事上有所障礙」

的議題在於生病這件事,

而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了解、所表現出來的態度,

是否為大眾們所覺察?

並可曾反思「危險、混亂、不幸」的標籤有無可能

是大眾們給精神障礙者貼上的?

進而產生精神障礙者在社區中退縮、拒絕和外界世界的互動呢?

 

對於漂亮的女孩我們會羞於啟齒、或是互動;

對於陌生、面惡的他人我們會因畏懼而拒絕靠近、接觸;

對於沒有什麼相處經驗的男生我們很難確認自己是不是喜歡他...

生活中有太多例子可以說明,

人與人相處除了第一印象,關係的建立、關係如何維持,

都會決定我們與人相處的狀態、情緒和行為。

 

原來,人與人相處本來簡單的是,就是從「心」出發,

自在、坦然、尊重地互動;

說他人的舉止讓自身不舒服、不愉快、難以接近,

又有多少人能先觀看自己的態度、言語、

表情是否帶給他人良善的感受?

 

究竟,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還是,「不願認清」、「不敢接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才會讓現在人與人相處這麼難呢。

這無關一個人是否生病,

而是每個人是不是願意真正「成為一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