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在一天將近8小時的工作中,與學員如同學般的共處生活,

從習慣、練習觀看自身、再到安定自處,

這每個階段的經過,看似用簡單幾個字眼帶出個人的心得,

實則是相當需要設身處境、涉入攪和、

還要有對照個人經驗乃至於觀看到內在對鏡的體悟,

才能夠細細咀嚼一番。

在社區工作的日子也二年多了,隨著工作職務的調整、直接工作的衝擊,

讓自己看了很多、經驗了很多、也慢慢接納了許多原本抗拒的執念。

「沒有把資料蒐集好就不能繼續完成表單」

「學員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或動機就沒有介入的空間」

「現階段維持固定回診、維持用藥就好,不需要想像後續復健的可能性」

「家屬都不覺得復健有任何進步的可能,自己好像也無法幫忙些什麼」

回想以前,受過個案管理工作的洗禮,

除了認為自身是個資源、服務提供的出口與平台,

著眼的便是環境、具體、有形的服務及其相關的建構,

殊不知,在這些種種看似有結構、線性關係的訓練及服務架構下,

工作者對自身所遭受的侷限、自己給自己的框架、自身的價值信念等,

卻總是被機構組織、乃至於整個服務輸送體系所疏忽,

這點一直存在自己的心中久久不能獲得解答...

服務提供者如我們不只是服務資源的掌控者而已,

更真實的狀況是,我們也是真實的血肉之軀,

有各自的生命經驗、喜好、執念,

這些便成為服務提供過程中最難以被操作的X因子,

也左右著服務的品質,乃至於關係的建立,

絕不僅是不斷強調工作者欠缺相關工作技能和知識般的簡化思維。

 

有了這樣的經驗脈絡,漸漸地在服務過程中,

觀看到自身的執念、焦慮或擔憂的情緒、對未知成果的期待,

不過,不代表也不見得個體自身有能力、決斷力,

去承認這些負面、存在潛/下意識的想法和態度;

也是在經歷好多次對話、自省、接收關係來回的刺激,

才能夠去接納、轉化、甚至是積極地以「作為」因應服務的所有可能性,

同時,也能夠看到、覺察到自身在服務中、關係中的柔軟、包容、希望感。

 

從對體制、服務輸送體系的困惑和失望中,

工作者不一定有機會能夠改變現況,

但是,卻可以從有意識的觀察、覺知、自省中,

發現對服務、對關係的熱情、信念和動機,

當然,在工作模式、方法的調適也會更加有彈性;

逐漸地在工作、在關係中撐住、維持住自身狀態,

到最後能以安定自處的狀態,

在服務和關係中以一致的面貌面對學員/服務對象,

更重要的是能面對自己。

執念是自己產出的,同理,彈性也能自行給出,

關鍵在於工作者自身的意識、態度和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