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原因會來到精神領域?

答案常常是五花八門

除了經典型的精神科復元者

有時還會夾雜智能障礙、過動、自閉、行為異常等等

在心智障礙的分類上,是有其模糊地帶

加上社會結構和地區資源的不平衡

要找到一個適合的機構也容易有所限制

面對環境的限制

我們常常也試著在縫隙中

崁著、撐展著最大的可能性

 

而扣除環境的限制

會產生五花八門的「精神障礙」

或許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這兩類一樣都是源自於照顧的無能為力

其中一類是不得已求助精神科

另外一類是以精神科作為判定

這兩類的情況有些類似

復元者本身原本不需要藥物的介入

漸漸變成習慣、需要藥物

但這其中最可怕、也最令人頭疼的是

身體離不開藥物

但同時又以藥物、疾病作為鎧甲

在不同的角色中穿梭

找自己最不需負責任的落腳處

 

在復元的過程中

除了工作者與家屬的協作

其中最關鍵的還包含復元者本身的承諾、意願

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表達

最重要的是行動上的參與

無論是工作者或家屬

我們當然都盡可能嘗試最大的可能性

但面對躲在各式各樣角色背後的復元者

一同陪伴復元的人就會感到很多的無力與憤慨

面對一個清楚知道自己處境

卻選擇走短路、用小聰明的方式回應

但技術又明顯拙劣的復元者

常常就是在一個來來回回中打轉

 

常常我們會以為

捷徑、最快、省事就是最好的路

要面對責任太累人了

要面對等待太煩躁了

要面對麻煩太浪費時間了

但其實,有時候要到達終點

最好的路,通常不是最好走了路

也許比較長、也許比較崎嶇、也許看起來比較繞

但走短路走久了

就會成為習慣

在關係中就會形成一種模式、習慣甚至依賴

而這不是透過精神科藥物就可以緩解的

該是自己的責任就得自己扛

任何角色都不可能相互替代

即使是代課老師也不可能是一輩子

終究都得回歸到核心的系統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