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中興新村的未來,在陳樂人導演紀錄影像《村夢》中,一點一滴從93年
到現在101年,有大學城、高等研究園區的發展走向,粗糙的計畫提案、省略到
近似隱瞞的說明、繁瑣冗長的會議次數、倉促急就章的決策等,絲毫不見政府正
視的積極措施;而此處沒有需要、也沒有意思去討論政府對於時代史蹟、人文資
產保存或維護的視野、格局和態度,而是著重在關於人和土地、乃至於一個個體
該如何看待。

    誠如參與《村夢》放映會的中興第二代一位阿姨所說,對於中興新村不單是對
於眷村住宅的習慣、珍愛,有更多回憶、感情,而這些都是因為居住在中興新村
(在此將舊有眷村區視為一社區稱之)中經歷許多個人生涯經歷、共同活動(國慶日
煙火),有「那人、那事、那土地」才方以建構那特殊的生活步調。

    而高等教育園區發展的構想,是認為"開發"可帶來活化、帶來刺激、帶來社區
的生機;殊不知那樣忽略原住民公務員(人)、眷村住宅(土地)、共同活動(因為廢
省資源早被剝奪)的後果是,就像無數個老街再造,僅有粗糙的、而且是強迫統
一規格的建築規劃,空有軀殼卻沒有社區文化/記憶,打著文化的旗幟發展觀光
,實際卻是商業模式複製、以經濟考量至上的資本主義面貌。

    從上述的內容,要探討的是,如果捨棄那人(孰是主體?孰是客體)、那土地/
社區(建築風格、生活機能、文化調性、共同事件/回憶)的耕耘,人該如何產生
對自己乃至於社區的認同,就好像一個人沒有根、沒有自己的風格、被抹殺過
去的回憶,那與科技複製的生物有無兩樣?或許有正常的軀體,卻沒有那屬於
自己的生命經驗、文化素養。

     再談及社區工作,如果沒有深入學員的生活、社區鄰里,去拼湊他的過去和
生命經驗,是一種對個體的片段擷取,很難讓學員能對自己的主體性產生覺醒
、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更別論要協助他去建構對生涯、生活的想望,而積
極行動去做改變更是種奢望。

    從較早的社區營造工作、七星計畫等,在在顯示缺乏鉅視觀的理念和態度,
若將一個個體片段抽取塑造,他能否有足夠內在能量(個人意勢)、支持系統去
適應社會變化,我想答案早已不言而喻,單從精神官能症、憂鬱症成為文明病
的趨勢來看便知。所以,人文比較重要,還是商業規模經濟呢?

p.s 本文乃是101.10.25 觀賞《村夢》後,咀嚼沉澱之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