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真少不了溝通,但是,溝通卻不是僅僅把要講的內容說完就好,
還有說話的口氣、臉部的表情、很多非語言/肢體語言在裡面,
看似都是一些小細節,卻都是溝通很重要的地方。

做飯時,阿興負責一道滷香雞翅,備菜作業弄得差不多了,
但對於滷汁的配方不太確定,便提醒他可以向阿原討教一下要加哪些醬料。
他老兄面露了皺眉的表情,對於阿原的教導說明有點不專注,
但還是在一旁耐心的聽完,彼此的溝通互動也未受醬油打翻有所影響。
只是,阿原的「熱心」和「親手」指導還是讓阿興不高興了。

阿原在旁看著阿興烹煮滷雞翅,除了口頭指導外還帶有些糾正,
語氣夾帶著焦急、聲音較大了些、忽略在旁阿興的表情,
讓阿興終於表達了不滿,發聲要阿原知道他可以自己完成這一道菜的。

另一邊,阿文跟阿儒姐合作一道菜。
他們一起將地瓜葉剝離菜梗後,開始要川燙地瓜葉。
阿儒姐本來急著要一次把菜葉倒入大鍋中,提醒她葉菜太多不易翻煮、
可能會葉菜不熟,於是她便決定分為兩次川燙;
一旁的阿文也急著將地瓜葉全部倒入鍋中,認為這樣川燙沒有差別,
原本要將菜葉倒入的動作也是在阿儒姐說明、顯示出肯定的表情後才終於停下。
過程中阿文忽略了阿儒姐的表達內容、
也沒有注意到阿儒姐已停止抓菜、準備分兩次川燙的動作,
急著想將燙地瓜葉一次完成,。

上述的情境中,兩邊的溝通都缺少對對方的臉部表情觀察或是言語傾聽,
也因為急於將自己的下一動付諸實行,而忽略了四周他人的存在,
對外在資訊的接收並沒有過濾,再適度的考量何者是首要的、
何者是次要該做的。

要怎麼讓對方知道自己已接收到他所傳達的訊息,
並有適當的、明顯的回應反應,也是在「有效溝通」中極為重要的。
我們可以表達自己想的、自己感受的,
對方也有這樣的需要;
如果都僅以自己的為出發點,非但對方會覺得不受尊重,
更糟糕的話可會引起爭吵和不快的。


下一次,當我們與他人溝通時, 除了要彼此確認對彼此表達內容的看法是否相同,
也可以適時觀察對方臉部或其它地方的肢體語言,
讓自己可以慢慢成為一個「察言觀色」的溝通好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