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從上週三來到中心,就顯示出欲言又止,

而那欲言還帶有較為高漲飽滿、未以語言抒發的情緒,

像是煩躁、焦慮、不悅、不知所措...等;

除了口語陳述的「我不想學東西了」、

「我不想來了」較為可辨識的線索外,

他的表情是平板、沒有起伏變化的,但是,

坐立不安、站立不止反覆的行為跡象,

也似乎預告著他要離開中心、回家去,

而他的確在開始要備菜、做飯時脫下了圍裙,

先回家休息了。

到底,他在家或是生活中發生了什麼而讓他變成這樣?

 

後來,阿倫爸爸解開了謎題:醫師更改了睡覺前的安眠藥,

換了藥廠、也減輕了劑量;於是乎,阿倫開始失眠了。

今天週一的下午,阿倫才又出現在中心,精神狀況還不錯,

在陪伴漫步中可以片段簡單的對談,在鼓勵下願意參加鬥牛,

已看不出來那不願意來中心的態度了。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誰,

是否能夠及時發現自己有不舒服、不太對勁的身體或精神狀況,

並即時的運用自己的方式、經驗,或尋求協助因應,

這樣自我健康照顧、生活規律建立的課題都是存在的;

即便如工作人員,阿義師、傑老師的身體近來也微恙,

除了要確認自己的身體哪裡不適,

也是要從每次的生病經驗中找到自己引起毛病的原因、

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療方式(如中西醫就診、運動代謝或是吃藥等),

也就是說,只要是身為人,我們都會碰到像是健康照顧的課題。

無論如何,選擇用什麼態度看待生病、

選擇怎樣看待生病對於我們的意義、

選擇用什麼方式因應、處理我們的生病,

這些都是個別化、不盡然相同的過程,

但是,我們都必須去思考哪些是自己願意嘗試的、

可以參考或採納他人的哪些建議,

並清楚知道健康照顧、生活規律這些都是自己要為自身負責的。

因為除了自己,還有誰比我們自身更了解自己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