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我們不可能事事能掌控、也不會總是順心,

因此,遭遇到突發狀況、不能調適應變時,便會產生情緒,

而焦慮,就是其中的一種,即便不一定能言說,

但透過面對面的傾聽、觀察,便可以感受到焦慮的存在。

 

失眠、睡不好,會焦慮;

對於別人的質問口氣,會焦慮;

擔憂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會焦慮;

擔心自己的腸胃、腰椎有問題甚至因此死掉,會焦慮;

感覺他人不認同我們的做法和意見,會焦慮;

害怕面對親朋好友的生離死別,會焦慮......

如此百百種焦慮,是否只要找到適當的方法就可以解除?

只要捱過一次或碰到一次就能對相類似的狀態免除焦慮?

事實上,焦慮始終存在於生活四週,

只是程度的強弱會不會影響我們的作息、精神狀況,

或是處理平常事務的速度、品質的差別而已。

再者,我們很慣性地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為只要問題解決了、焦慮也會隨之消失;

在這樣習以為常的處理模式下,我們可曾認真去探究,

焦慮有沒有可能與過去的生命經驗相關,

與某人的互動、某次事件的衝擊、某些自己預設的想像,

在不知不覺、非常細微之處影響著我們看待問題的態度。

正所謂「解鈴尚需繫鈴人」,在面對問題、產生焦慮等情緒的同時,

我們是否能讓「我 / 自身」去直接、勇於面對,

而非將關注的重點擺在別人的態度、別人的反應,

才能夠再進一步去探究、挖掘出自己是如何「看待焦慮」,

接著一點一滴累積著「安定自身」、「靜觀內心」、「傾聽自己的感受」

的功夫,

讓我們在面對各種焦慮而不致於驚慌失措、更甚者與焦慮共存。

 

最後,在這裡給大肚的淑惠姊最真摯的回饋與祝福:

妳能在驚慌、生氣、焦慮齊上心頭之餘,

靜下心觀看自己面對身體不適、就醫復健、生活開銷的多重壓力,

不僅真實表達情緒,

還能主動積極尋求各項資源和建議並付諸以實際行動,

更勇於向他人道歉、揭露自己的狀況;

妳無疑是個有想法、負責和真誠的人,

相信別人也會在與妳接觸相處過後,有這樣的感受的。

而妳,會因為這樣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

找到與焦慮平衡共生的步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