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為模式除了與生俱來外

大多數都從旁人喜歡的生活習慣方式養成

表達和他人互動及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像"鸚鵡"般模仿而來

小朋友可能因為今天開心跟你交換鉛筆或心愛物品

明天卻哭著向老師報告 :"你拿(偷)走他心愛的東西"而嚎啕大哭

這意味著模仿與學習很難分辨是非對錯

而是符合和不符合行為的差異,對當事人而言應該這麼說.....

幾次經驗下來小花的不良行為

似乎在無形當中所培養出來的 我們卻不自知

引起他人注意或是喜歡得到讚美是小花的慣性

但 強化了這樣子定形化無所謂的習慣............

 

每個行為背後意義不難發現都有其脈絡可循

但要如何糾正?如何懲處?才叫做適當.............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先天自我保護機制

當事人(犯錯者)已經準備好等著已知的處罰與挨罵

不痛不癢 似乎在他的掌控之下

換句話說 如果來個改變以往行為糾正策略

會迸出什麼火花呢?

這是實驗嗎?

這是殘忍嗎?

還是違背道德良知的行為矯正?

 

其實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解決問題

都是可以藉由觀察、具體行動、可測量的

有時"增強物"的介入也能有不同的效果

沒有對錯我們都在出不同"牌"

只是這張牌有無成效必須看長遠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