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與同心圓乃至於跟家屬相處和溝通,

會有好多種的面貌進進出出;

教科書裡會說,工作者在服務中有著許多角色,

如協調者、支持者、倡導者等等,

並給每種角色的工作、功能給予分類,賦予其行為的意義。

而這樣僵化的想法著實也困惑著人,

沒有身在其中、沒有與他人同在、沒有打開對於人的敏感度等,

對於我們觀看的自己的、別人的樣貌,

有極大的部分都會依據我們的想像,是的,

單純從我們個人自身的角度想像的。

 

對於每個樣貌的選擇,背後其實都有其價值信念、起心動念,

在過去任務性、目標性導向的新管理主義影響下,

很容易因為工作者認定服務對象持續著某一個樣貌,

造成服務目標屢屢未能順利推行、執行,

哪麼便以「服務對象沒有辦法配合」、

「服務對象因其內在障礙而無法使用服務/資源」為宣告,

讓一段所謂的專業關係草草以幾個隻字片語了結。

 

需求是由工作者判定?

服務對象必須以特定/有別於習慣的態度/角色和工作者配合?

專業關係指的是服務提供者與服務使用者的角色搭配,

重點在於有無提供服務、服務過程間的感受有滿意度的呈現?

在上述種種疑惑穿梭中,

對於服務型態、服務初衷出現迷網似乎是種常態;

回到社區中、回到直接面對面的相處,

放下對於眼前相處的這個人的想像,

有著真真實實的言語交集、意見相左、態度起伏,

於是乎,慢慢了解一種又一種的人,

而工作者如我也在這關係中一來一回,

觀看自身的諸多樣貌、諸多意念。

漸漸發現,某個當下呈現的樣貌,

隱含的不僅一個人的精神、情緒狀態,

最終還是會與他這個人的家庭、生涯等脈絡關係,

連工作者自身也是處於這樣的概念之中,

所以工作者決不是將焦點擺在了解對方的生命脈絡而已,

對於自身的脈絡也必須覺察、

甚至自身的感受也必須對理智意識坦承,

如此多少能做到一種內心、行為的一致,

表現出在關係建立中的真誠。

 

在面對他人的言語之後,你聽到了哪些?

而在自己的行為背後,你沒有說出口的又是哪些?

人的樣貌便能在這樣的反覆觀看下,

拼湊出一個完整、全人的生命脈絡;

關係也在這過程中交集、拉扯、豐富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