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症狀是干擾我們適應社會、規律生活的因素?

症狀是我們生活失去規律的結果,還是只是個表層的象徵?

在精神復健領域中不可諱言的,都會碰觸到「就醫吃藥」的議題,

但在社區復健的核心議題裡,那也不過只是其中一環,

表面上穩定就醫服藥是復健的基礎,

然而有一個更為根本的,是否能看見自身身為一個人的存在目的,

並且對存在存有希望感。

 

一生中會碰到大大小小的疾病,

也能說我們其實都曾有與「病」相伴、受「病」干擾的經驗,

從遭遇、面對、相伴、或再到與其共存,

這些都會是我們個人最特殊的經驗;

只不過,有些人會將對環境與人的不適應、逃避歸咎於疾病的影響干擾,

鮮少去觀看自身是如何看待「生病」這件事。

有的想要急就章,只要解決一些急性症狀就好;

有的認為只要用藥一陣子、狀況轉好,就能停藥、痊癒;

有的否認生病的事實,對病背負著「歧視」的印記,

在意他人眼光更甚於關注自身所疏忽的情緒......

生病是個狀態、過程都是經驗,

終究還是必須回到我們這個人決定如何生活、如何與病相處。

 

正如艾蓮那在『The voices in my head』的演講中所提及,

「一個精神方面的重要議題不應該是妳出了什麼問題,

而應該是什麼事發生在你身上」,我們看待人際互動、症狀干擾、

工作適應等等的角度、態度,影響著我們決定怎麼處理、面對它,

關於疾病所帶給我們究竟是症狀,還是一種重要且有意義的經驗呢?

身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個體,始終都握有對自身事物的主導權,

也就是說,沒有人能替我們決定要不要看醫生、吃藥、還是啥時要去工作,

那些,通通都是我們的工作、課題,要自己決定怎麼達成、又要做成什麼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