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時候起,我們所處的環境便常以成績進步獎、獲得模範生,

來定義、形塑優秀學生的模樣和框架,

也習慣了拿別人的、以過去的表現比較現在的我們的成就/現況;

長大了進入社會找到工作,除了有工作流程、規範的枷鎖,

對於成功經驗/模式也會自然地慣性接受、遵循,

還會不自覺地背負他人的期待。

 

當我們習以為常地、重複性地,以固定僵化的方式處理事務,

甚至是用這樣地態度面對、處理關於「人」「關係」的議題;

於是乎,人的希望、願景、需要,

以目標、任務、計畫的形式拆解成制式、破碎的步驟,

而且在這樣的符號轉譯過程中,人的情感、記憶、喜好、經驗

都在工作者重視專業訓練與技能的脈絡下,

一點一滴被忽略、遺忘了,

最後,關係的互動、情感的累積也變成形式上的勾連、慰問,

人的距離越來越遠,相對地,

我們也失去觀看到人生活的希望、復健的可能這樣的念頭。

 

過去直接面對面的訪視、會談時,

原本老有一種重視「蒐集資料」「即時給予回應或處理」的念頭,

盤繞心頭甚至覆蓋了原本對於他人的真誠感受、情緒,

過去的經驗總結老是關係停滯、彼此觀察懷疑的情形,

甚至,懷疑服務對象能否產出復健目標、要怎麼去達成復健目標;

今天,與蕙芳姐同行家訪的經歷,使得自身對關係、乃至於復健,

有了新的一番詮釋、想像。

 

關係建立,原本以為只是為了讓會談、陪伴等過程順利,

而復健的動機/意願是由工作者引導觸發、服務對象產生行動;

在與蕙芳姐的交談後,有了些新的收穫。

當服務對象失語、狀態低下、環境支持能量不足時,

工作者透過電訪、訪視、活動邀請,與其深厚關係,

就像是當電池蓄積了足夠的能量,

便足以提供車子、電燈的運作,

當關係提供或蓄集足夠的關懷、支持、安全感,

服務對象對於外出、生活自理、任務處理等便會

產生自信、意願去面對或克服;

而像肢體的碰觸、言語訊息接收-交集、眼神的交換、

物質/訊息的提供都是一種能量,蓄積著關係的動能。

當下的意識對於這樣簡單易懂的文字、符號轉譯感到興奮,

頓悟,即便在執行會談、訪視有許多經驗,

仍然有些體驗、經驗需要透過實地參與、分享對話中才能

有機會觀看、接收到。

但是,關係這件事,仍是情感深化、復健進展的關鍵,

卻是我這次相當深的體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