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或許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中

彼此需要相互產生連結意義與參與活動或達成任務的重要性

我們常常還是混淆「我」自己和「他」人之間,

主客體的關係位置界線、權力地位角色、情感語言符號脈絡等等...

於是我們在環境中嘗試學習仿效、揣摩、擬態他人的關係姿態言語或給出行為的方式

但僅僅因為如此,我們難以分辨在自己身上有多少的作用力

是原來自己身上有的?!或是後天環境社會學習而來的?!

這些年來,我們發覺回到關係本身或本質上的起心動念

我們反而很少去檢視我們自身是如何給出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在給出這些互動方式之前,我們有沒有已經先有了自己的預設立場?!

若然!那個預設立場是普遍的現象,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會有?!

還是獨特個別少數的某些突出現象呢?!

我們是放在生命發展階段哪一個位置來相提並論呢?!

萬一產生了錯置、錯位、越位、越界、侵犯、控制或壓迫、剝奪呢?!

於是,我們得回到最初連結接觸的開始

在每一個當下重新去詮釋檢驗行動者自身的意義,

相對於他人如何接收理會的訊息並選擇轉譯的部分及賦予的意義

經過這些電光火石的瞬間起心動念過程

我們如何檢視彼此之間兩者之間對於真實認識的斷裂與差距?!

因此,我們需要持續保持有效且基本的對話,

前提是對話的雙方認為這樣的連結是重要的而且是相互信任與包容接納差異的,

於是,二個人的對談方式,可以變成是開放式的回饋

讓其他人也能聚焦在原初起心動念的話頭

如何開啟這個話頭,每一個人既可以當聽者,也可當發話者!

團體成員裡,彼此回饋拓展不同開啟與回應的方式與內容

讓我們更熟悉也確認彼此在語言符號上的落差!

更應該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往往因為關係時間久了而形成自動化的思考與對話過程

那也意味著越是在身邊或是越親近的人,我們往往越容易開始出現預測的行為

也越容易略過訊息,這些都是得在生活中,好好細細扎根去體會的

這是我們最近最大的收穫!

arrow
arrow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