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社會工作實務強調「人在情境中」,

工作者彼此也會不斷提醒著「生態系統」之於家庭關係、復元,

存在何其久、何其深的影響;

唯有陪伴在學員、家屬的身邊好長一段時間,

就可以親眼觀看到何以家庭關係、家庭互動,

以什麼樣的模式影響著學員和家屬的互動,

乃至於學員的復健之路。

 

皓哥的媽媽阿敏,對於家裡的生計、皓哥的復健、皓哥的生活,

有著好多好多的擔憂、想像和期待

對用藥,媽媽依著過去照顧經驗、平日的觀察,

會主觀的調整藥物,

但是平時又因為忙於工作、家務無法叮嚀著皓哥服藥,

所以,皓哥的狀態總是起起伏伏;

對復健,媽媽希望同心圓起用代工模式,

吸引皓哥外出參與、工作,

甚至能回到他以前獨自通勤工作時的狀態,

少一點罰單、少一點要錢的行為,

不過,皓哥還是照著自己想法生活著,

如孩子般向媽媽索取生活費,外出吃東西、剪頭髮、買鞋子。

 

簡短的描述,我們可能看見不規律服藥、未順規回診、

自我照顧差、家庭互動較為單向...,

而媽媽是否觀看到了這些,

又是否意會到這樣的互動中存在了哪些盲點?

長期的陪伴,我們彼此交換著對於皓哥的觀察與發現,

只不過,每個「個體」是否能察覺到

「切割屬於自己的責任、歸還屬於他人的責任」是有其意義的,

則是最少被重視、不易被意會的要事了。

所以,外在、他人的期待往往也是學員復健的干擾因子,

當學員無法認知到為自己負責、承擔起責任、感受到負責的踏實感,

在每個環境、每一段關係裡,他便無法脫離生活原有模式的干擾,

產生意識、意願地嘗試、參與;

同樣地,家屬一昧地依照過去經驗觀看目前當下的狀態,

抱持著屬於自身的想像去看待復健,

家庭關係、復健復元終會維持在同一種因應模式之中,

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面對,

直到他們能夠放下過去的經驗、主觀的想像,

期待才有機會在不斷拓展的經驗、彈性之中成為一個希望、方向,

個體於是乎能斷開鎖鍊,展開自身的、家屬的、各自的改變之旅。

媽媽對於皓哥的想像是真實符合他的現況的嗎?

媽媽對於皓哥的期待是他真正想要的嗎?

沒有人能夠、需要對他人的生活、人生負責,

我們都要注意自己的期待、想像是否會變成他人復元的枷鎖、框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家庭工作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