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一個現象

有些人會想要採取行動改變

有些人會選擇固守原有的模式

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處理機制、

不同的知覺狀態、不同的接納程度

都會產生不的動機與行動決定

 

在工作者的角色上

我們握有權力

所以得更有意識、謹慎、小心的行動

行動中流露的意念、價值

是對方真的需要的

還是工作者自認需要的

有時候很容易會陷入一種「我是為你好」的心態

實則是在掩飾「方便行事」的潛台詞

讓「他人執行自己規劃好的事情」

跟「和他人一同討論如何規畫事情」

當然是前者輕鬆省事多啦!

動人力和動腦力精神力上的削弱是差很多的

 

而另一種情形是

改變的過程是重要、需要的

但工作者缺少「促發」的行動

工作者自身有改變的行動力

和伙伴自身啟動需要改變的行動力

是不一樣的概念

回歸到復元的根本意義

是一次又一次的

在促進大家更貼近自己的生活

調整自己更能適應環境的機制

 

然而「啟動」並不事件容易的事

當我們看見需要

我們如何讓伙伴知道

你其實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這真的不容易

因為伙伴們常常只能看見眼前或是依循既有經驗

而這面臨的,是在挑戰堅忍不催的「習慣」

「習慣」並沒有好壞

在生活上它讓我們可以更有效率的認識、理解、執行

但是當我們太過堅持、沉溺於某種習慣

就會變成缺乏彈性、應變或嘗試的勇氣

走在原有的模式中的確是省事的

改變真的很累人

但是固守單一面向

可能會讓我們錯失看見自己其他的可能性

 

面對這樣的挑戰

工作者除小心、覺知自己的權力

如何鬆動既有的習慣

更是一場精神力的耗竭呀!

小心的不強加自身的價值

試著讓伙伴長出自己的樣子

同時又試著鑽出一個典範的空間

而每個人對所謂的典範的認知

又有各自的一套邏輯與感受

 

典範的存在不是強加

是提供另一種選項

要在固若金湯的習慣中

長出其他的可能性與選擇性

就好比在磚牆下

試著要蹦出一道縫

試著蔓出一道綠意

那要付出多大的生命力道

真的不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