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心,強調著一個個體的主體性要能夠被尊重、被滋養、被陪伴,

而平時的我們其實很少去真實看待柔軟這樣的特質。

社會中多半認為柔軟,是溫柔,

是屬於女性化的、不夠堅強的、沒有原則的,

於是乎,男生不能流淚、女生不能剛強、強者不能以柔軟示人,

我們接受教育的洗禮、引導,

也因此阻絕了體驗、減少了表達「柔軟」的空間。

工作者們打從學校的專業教育訓練,到實際面對服務對象,

被要求的形象是客觀、獨立、堅強,

要學會處理可能的面對的阻力、助力;

甚少時候,工作者自身才能為己所關注,

關懷自己的身體狀況、內心情緒,

還有面臨衝突、刺激的,未處理的生命經驗。

而這在這種時候,工作者反而不知道該如何靠近自己的內在,

反而無法清晰看見自己的真實的情緒訴求,

反而無法接受自己真實的感受樣貌‧‧‧‧‧‧

在這樣的狀態下,

工作者無法以更柔軟的心態、更柔軟的姿態,

好好柔軟的對待自己,

好比我們總是以責罵表達我們的關懷,

好比我們總是以不在乎顯示我們的在乎,

好比我們總以為要求能讓他人體會我們的用心良苦。

好比我們總是以冷漠、給予他人關懷而轉移我們對

自己軟弱低落的觀看。

但是,

我們如何在他人悲傷時,用柔軟貼近、陪伴低落?

我們如何在他人憤怒時,用柔軟降低、貼近宣洩?

我們如何在他人混亂時,用柔軟引領、保持希望?

不只是溫柔,柔軟有時像是一把鑰匙,

開啟自身的、對方的生命、記憶脈絡,

讓包容、尊重、接納得以真正的被實現。

古言有云:以柔克剛,

柔軟表現的是更為開放、有彈性、真實接納,

不是為了外在而隨意更改本質,

而是因為了解本質而適度調整自身以適應外在。

可是,不論是表達柔軟、體驗柔軟、貼近柔軟,

終究無法用言語體現、詳述、感受其樣貌,

都必須每個主體進入關係中(包含與自身)、主動體驗或表達,

才能真實感受、體會柔軟帶給我們的感受、體驗和撫慰。


願柔軟,常與我們同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精神人文生產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