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同心圓,
每個學員對於自身厭惡害怕的事物,
總會有稱病痛、發脾氣、道他人不是等,
用各種形式的理由,
延遲、推拖、躲避屬於自己的責任、工作,
像是在拖拉著千斤重的沙包般,
遲遲未能邁開復健的腳步。

當然,言語的表面可以說的漂亮、說的大聲,
然而,隨著時間拉長、學員與他人互動案例增多,
一旁的我們便得以看出些「端倪」。
言語有無與行動一致?
這個人運用了哪些詞句、解讀著自己的行為?
事前、過程中、事後等階段,
他是否有些轉變、有哪些不同?
面對他人的回饋,這個人有哪些言語外的反應?

在開放自主的環境裡,
當一個人擁有了話語權,
他的言語相當程度地代表著他的主體、意識,
意謂著他有意願對「自我」負起責任,
但那只是「初步」、「基本」的入場券,
對於真實的投入和參與「復健」、「生活」,
就需要在每一天的互動、相伴中檢視了。

一個人邊吃飯邊碎罵著他人的不是,
面對他人欲真實的驗證、直接的眼神接觸,
提高音量、正經的對話,
他才平靜下來的說話,
說著他剛才或昨天又跟家人衝突、被責罵,
才會有這樣的宣洩表現,難道,
他沒有意識到自身的「情緒表現」?
他是無意識的運用言語「詮釋」自己的行為?
他不清楚自己行為存在某一種循環模式?

對於言行的詮釋,
出自於一個主體對於自身責任承擔的表現,
在每一天裡觀看中,
我們便得以看自己、看別人。

從以「我」為主體,
「我覺得如何」、「我發現自己如何」,
跳脫「他如何」、「你又如何」為發語詞的語句,
細微的言語表達可以看到一個主體,
如何為自己的復健之路負起怎麼樣的責任;
環境中越有機會、越多刺激、更多參與,
才能提供主體更多的經驗、彈性,
從觀察到發覺、從解構到重新建構,
在「詮釋」之中,
明確看到、面對自己的意願、態度;
生活,如此而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解構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