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到保齡球館

短短的路程有學員中途不停離開想找遺落的70元、也有學員選擇搭不同班公車到相同地點

社工系大二學生陪同我們到保齡球館,觀察學員的不同樣貌

學生對學員們的行為有著既定的印象及擔心,如 :她說的話可信嗎她真的掉七十元嗎? 、分開走的學員要不要拉回來?他會跟我們會合嗎?

事後掉70元的學員在我們協助處理下安定許多、分開走的學員也在目的地的公車站牌與我們會合

關係的建立往往在標籤化、偏見及刻板印象下變調

當學員感到認同並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才有改變的可能

就如一位恬恬過度花錢的行為讓工作人員與她約定一天只能買一瓶飲料

一天,工作人員關心地問恬恬今天喝幾杯飲料? 恬恬回答沒有買,工作人員點點頭

過一會兒,恬恬從包包拿出她的錢包給工作人員,坦承她今天額外買的兩樣東西,

主動將發票錢包交給工作人員、請工作人員幫她保管至下班

當我們用直覺的判斷學員的慣性或行為時

往往忽略學員們需要認同、想改變的那顆心

學員們的退縮不只因為疾病,更多是來自於外界的不信任或質疑

若能深度的體會理解,同理相信,一定能給予學員跨出社區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心圓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